一、亚太三场大型军演来势汹汹
2025年7月以来,台海地区安全形势持续紧张,台军与美军密集开展大规模军事演习,将区域安全推向高危状态。
台军 \"汉光41号\" 演习于7月9日至18日举行,创下多项历史纪录。首先,演习时间长达10天9夜,是台当局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军事演习,较以往的5天4夜几乎翻倍。其次,演习动员规模空前,总兵力达2.2万人,其中后备军人数量创历年之最,比去年增加50%,首次以旅级规模动员后备力量。
演习内容上,\"汉光41号\" 有多项创新。一是首次将想定背景设为 \"大陆2027年攻台\",演习内容包括 \"灰色地带袭扰应对\"、\"联合反登陆作战\" 及 \"岛上持久防御\" 等课目。二是首次引入城市巷战、持久抵抗等实战化科目,在台北、新北等密集城区模拟 \"逐栋清剿\" 的战术部署。三是首次与 \"城镇韧性演习\" 相结合,在台北、台中、高雄等地进行 \"战时避难\" 演练,动员超市卖场、医疗、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合实施疏散避险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演习期间因暴雨天气影响,台军302旅等部队将部分演练由室外转为室内进行,但整体演习进程未受明显影响。台军还高调展示了海马斯火箭系统、陆射剑二飞弹、TOW反装甲导弹等美制装备,台 \"防务部门\" 负责人顾立雄称,\"海马斯\" 系统象征着台军在 \"远程精准打击能力\" 上的重要突破。
与此同时,美军主导的两场大规模演习也登场了。
美军于7月10日启动 \"部队重返太平洋\" 演习,这是美国空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部署行动之一。据报道,美军调集了近300架各型战机和数千兵力,在西太平洋区域进行为期两周的大规模训练。演习重点演练 \"敏捷作战应用\" 概念,将集中部署的战机拆分为小队分散至偏远地区,如关岛、偏宁岛等,以规避被 \"一锅端\" 的风险,并测试多基地快速调动能力。
紧随其后,美、英、澳、日主导的 \"护身军刀\" 演习于7月13日至8月4日举行,参演总兵力达3.5万人,参演国家多达19个,相比2023年的同系列演习增加6个。演习范围从印度洋的圣诞岛一直延伸至6500公里外的珊瑚海,创下该系列演习历年之最。演习内容包括网络战、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等新型演练科目,并首次在太平洋地区实弹演习 \"堤丰\" 中程导弹系统。

\"堤丰\" 系统是美国陆军 \"远程精确火力\" 计划的一部分,可发射 \"战斧\" 巡航导弹和 \"标准-6\" 导弹,射程分别可达1700-1800公里和500公里左右。美军导弹和太空项目负责人弗兰克・洛萨诺少将表示,此次实弹射击是该远程打击武器首次在海外发射。分析认为,\"堤丰\" 系统部署在澳大利亚,其射程可覆盖中国东南沿海地区,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。
二、美台军事勾连的最新动向与战略意图
2025年以来,美台军事勾连呈现全方位升级态势。在军事装备方面,美国对台军售规模持续扩大,据路透社报道,2025年美对台军售金额预计将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,远超拜登时期的年均水平。台湾方面正积极采购 E-2D\"先进鹰眼\" 预警机、MK-48鱼雷等关键装备,并持续推进 \"海鲲\" 号潜艇建造计划。
在人员交流方面,美台军事互动更加频繁。台军代表受邀观摩美盟空军联合演习,这是美台近年来罕见的公开军事互动。同时,美军特种部队公开承认在台湾训练台军,训练内容涵盖突袭、渗透等高强度作战技能,以及两栖登陆、无人机操作等特定作战技能。
在战略规划方面,美台合作更加系统化。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报告直白地指出,美军训练台军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台军能够在台海冲突中拖延时间,为美军调动航母战斗群及其他盟友力量提供宝贵时间。美国还通过 \"2026 财年国防拨款法案\",包含5亿美元援台预算;\"大而美\" 法案中120亿美元 \"太平洋吓阻计划\" 明确将 \"强化台湾防卫能力\" 列为目标。
美军在 \"部队重返太平洋\" 演习中重点演练的 \"敏捷作战应用\"(ACE) 战略,是针对中国反介入 / 区域拒止 (A2/AD) 能力的重要调整。该战略的核心是将集中部署的空军力量拆分成 \"小股部队\",像撒胡椒面一样分散部署在西太平洋的岛屿上,避免被对手的导弹 \"一锅端\"。
这一战略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首先,它增强了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生存能力。通过分散部署,美军战机可以利用太平洋上众多岛屿作为临时基地,增加中国军队实施有效打击的难度。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施耐德上将表示,\"部队重返太平洋\" 演习将在 \"敏捷作战应用\" 架构下,全面验证战时后勤、分散动员,以及日本、韩国、菲律宾、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之间的互操作性等实战化项目。
其次,它提高了美军的快速反应和机动能力。通过运输机快速输送武器、燃油等资源,美军可以在不同岛屿之间灵活调动,实现 \"打了就跑\" 的游击战术。美国空军参谋长阿尔文表示,之所以美国空军对 \"敏捷战斗部署\" 概念如此重视,是因为需要应对 \"大规模中美冲突\"。
第三,它强化了美国与亚太盟友的军事一体化。\"敏捷作战应用\" 需要日本、韩国、菲律宾、澳大利亚等盟友提供基地支持,这促使美国进一步深化与这些国家的军事合作,构建对华包围圈。
然而,这一战略也存在明显缺陷。分散部署导致维护保障困难,零部件和工具短缺,小故障可能导致飞机无法出动。此外,太平洋上许多岛屿基础设施薄弱,难以支持高强度作战行动。例如,菲律宾的克拉克基地在2024年曾被台风摧毁部分跑道,至今仍在修复中。

美军在 \"护身军刀\" 演习中首次在太平洋地区实弹发射 \"堤丰\" 中程导弹系统,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军事行动。\"堤丰\" 系统由洛克希德・马丁公司研制,本质上是将海基MK41垂直发射系统搬到陆地机动发射车辆上,可以发射 \"标准-6\" 和 \"战斧\" 巡航导弹,攻击500至2000公里范围内的各种目标。
\"堤丰\" 系统的部署对台海安全形势产生了多方面影响:
首先,它改变了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。\"堤丰\" 系统射程覆盖1800公里,从澳大利亚发射可直接覆盖中国东南沿海地区,包括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重要城市和军事基地。这使美国获得了对中国内陆目标的直接打击能力,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。
其次,它加剧了地区军备竞赛。\"堤丰\" 系统是美国退出《中导条约》后在亚太地区部署的重要中程导弹系统,此举违反了《中导条约》精神,可能引发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采取相应反制措施,导致地区军备竞赛升级。
第三,它增加了台海冲突的风险。\"堤丰\" 系统的部署使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打击能力更加灵活,可能鼓励美国在台海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,增加误判和冲突的风险。
第四,它强化了美澳军事同盟。美国选择在澳大利亚进行 \"堤丰\" 系统的首次海外试射,显示了美澳军事合作的深度,也使澳大利亚更深地卷入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。
然而,\"堤丰\" 系统也存在明显弱点。首先,该系统发射车依赖固定公路机动,在解放军 \"东风-21D\"\" 东风-26\"的\" 饱和洗地 \" 战术下,存活时间可能不超过15分钟。其次,\"堤丰\" 系统发射的 \"战斧\" 巡航导弹和 \"标准-6\" 导弹的性能已不再先进,是美国陆军为尽快填补陆基中导火力空白的应急产物。

美军在澳大利亚汤斯维尔建设 \"联合战区配送中心\",并借助 \"护身军刀\" 演习测试这一战略后勤能力,是其深化亚太军事布局的又一重要举措。该中心在地理布局上着眼于第一、第二岛链上的关键节点,与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其他军事设施共同构成网络。
这一举措的战略意图主要有三点:
首先,它旨在解决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后勤保障难题。传统上,美军依赖战略空运进行后勤补给,但在冲突环境下,这种方式易受攻击。\"联合战区配送中心\" 通过在多个地点预置物资和装备,实现 \"分散布局、弹性供应\" 的供应链升级,增强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持久战能力。
其次,它强化了美国与盟友的后勤协同。\"联合战区配送中心\" 需要澳大利亚、日本、菲律宾等盟友提供港口和机场等设施,促进了美国与这些国家在后勤领域的深度整合。在 \"护身军刀\" 演习中,澳大利亚军队演练与美菲的 \"联合战区配送中心\" 建设,验证战时物资快速投送能力。
第三,它为美军在亚太地区的 \"分布式作战\" 提供支持。\"联合战区配送中心\" 使美军能够在更广泛区域内部署兵力,支持 \"敏捷作战应用\" 等新型作战概念,增强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灵活性和生存能力。
然而,这一战略也面临挑战。首先,建立和维护分布式配送网络需要大量资源,可能超出美国的实际能力。其次,依赖多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增加了协调难度和安全风险。此外,中国可能采取针对性措施,破坏或干扰这些配送中心的运作。
三、中国如何进行战略应对
刚刚,中国又对美台军事勾连实施精准反制。7月9日,中国商务部宣布对8家台湾军工企业实施出口管制,包括汉翔航空、中信造船、中山科学研究院等。公告指出,禁止向它们出口两用物项;正在进行的活动应立即停止。如有特殊情况,需向商务部申请。
这一措施直击台湾军工产业链的要害。据报道,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2024年大陆向台湾地区输出的稀土总量达到6096吨,占同期大陆稀土出口总量的11%左右。高性能磁材、钕铁硼、钐钴等稀土合金是制造战斗机、导弹、无人机等军事装备的核心原料。对台军工业实施稀土断供,将严重影响台湾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。
此外,解放军还加强了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。南部战区在南海常态化部署歼-16D电子战飞机,其 \"电磁干扰网\" 可让半径200公里内的敌方雷达失灵。
在装备发展方面,解放军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。福建舰电磁弹射效率达美军1.8倍,南部战区测试的智能指挥系统能同时处理十万个战场数据节点,珠海航展曝光的 \"暗剑\" 无人机集群可在72小时内自主锁定西太平洋目标。这些技术突破显著提升了解放军的联合作战能力。
据多家外媒近日报道,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,其研发的 “飞天-2” 高超音速导弹成功完成了关键技术测试,该导弹所展现出的性能指标引发了国际军事界的广泛关注。“飞天-2” 高超音速导弹采用了先进的双模推进系统,以煤油和过氧化氢作为驱动燃料,这种创新的动力组合赋予了导弹惊人的飞行能力,其飞行速度最高可达15马赫。这意味着该导弹在一小时内便能飞行18360千米,理论上具备了打击全球任意地点目标的能力。

外媒特别强调,“飞天-2” 的出现可能会重塑全球高超音速武器的战略平衡。一旦该导弹正式服役,中国将在高超音速技术领域确立对美国的领先优势。目前,美国正在研发的X-51A“乘波者” 导弹,其设计飞行马赫数仅在6到6.5之间,明显低于 “飞天-2” 的速度指标。这一速度上的差距,使得 “飞天-2” 在突防能力、打击范围和作战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。
军事专家分析认为,“飞天-2” 若被设计为反舰导弹,将对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构成巨大威胁。美国海军的航母长期以来在全球各大洋扮演着 “海上霸主” 的角色,尤其是在亚太地区,美国航母战斗群频繁出没,对地区安全稳定造成了一定压力。
然而,“飞天-2” 高超音速导弹的出现可能会改变这一局面。其15马赫的飞行速度让现有的舰载防空系统几乎难以拦截,航母战斗群的防御圈在 “飞天-2” 面前将变得极为脆弱。如果在台海等地区发生冲突,美国航母若试图介入,装备 “飞天-2” 的中国军队将有能力对其进行有效威慑,使其不敢轻易妄动。
近年来,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持续发力,多款先进型号相继亮相并取得技术突破。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,也为维护国家主权、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坚实保障。随着 “飞天-2” 高超音速导弹研发的推进,其未来在实战部署中的表现值得关注,国际军事战略格局也可能因此发生深刻变化。
所以,【兵国大事】认为:别看美台现在闹得很欢,将来一定拉清单!我们手里的打狗棒还有很多,不只是有高精尖的军事装备,还有稀土王牌,以及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。我们辛勤劳动生产出大量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供养着全世界,若美西方失去这些东西,可能真的会丧失“基本生活必需品”。就这样,美西方还想着围堵中国,真是其心可诛!因此,我们还敢有任何的幻想吗?同志们,是时候该战斗了,我们已经退无可退!
国家兴亡匹夫有责,我们每个人都绝不能妄自菲薄,为中国雄起!